王嘉毅:开辟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赛道

2024-02-27 11:28:18 浏览数:1764

开辟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赛道


王嘉毅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


加强科学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场合论述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系统学习研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对科学教育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的认识,对开辟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一)重视科学教育是我们党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宣扬科学思想,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并支持开展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向全社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强调要把世界科学的先进成就迅速介绍到我国科学、生产和教育部门,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保卫国家安全。196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1977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方针,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从此,我国的科学事业及其教育工作就迈上了制度化建设和普及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科学教育是新时代强国建设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回信中,鼓励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2023年4月,在参加植树活动时,特意关心孩子们学校生物课安排情况,询问孩子们对植物了解多少,叮嘱孩子们要从小热爱科学;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7月,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勉励科技工作者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可以看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饱含着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殷切关怀,寄予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基的深切期待。


(三)创新科学教育是世界大国制胜未来的关键举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西方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未来科技进步将更多依靠原始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将更多依靠自主培养,我们必须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作为在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赢得先机的重大抉择。美国颁布《美国竞争力法》等系列法案,强化科学教育战略引领作用,发布科学教育标准,强调科学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知识三项重点,倡导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德国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要求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实施了类似的举措,大力支持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可以说,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的关键一招,必须主动超前布局、切实抓紧抓好。


二、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文件印发后,各地各校积极响应,聚焦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改革衔接等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任务落实,实现了良好开局。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性大,总体基础薄弱,尽管开局初见成效,但距离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既需要从政治和全局上来提高站位,又需要从履职和尽责上来推进工作。当前,各方面育人主体还存在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有的地区尚未精准施策,缺乏落实举措,社会参与不足,没有形成合力,教育部门单兵作战,工作整体成效不甚理想;部分学校长期存在科学课程开不齐、被挤占等问题;不少家长把科学课程当成“副科”,不予重视。


(二)育人体系有待健全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培元工程,既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又需要补齐弱项短板。当前,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多样性不足,内容体现科技前沿、融合人文学科不够,课内课后需要整体设计;科学教材的探究性、趣味性、前沿性有待提高;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简单地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普教育,科学实验开设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器材利用率较低,教学中重灌输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验证轻探究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三)协同联动有待增强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依靠全社会联动支持。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还需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落实,多主体协同育人责任需要压紧压实,社会化资源引入机制尚未建立,科技界力量参与缺乏激励,科技类校外培训发展滞后,校园内课后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对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性、跨学科研究也较为薄弱。


(四)基础保障有待夯实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筑基工程,既需要建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又需要建立区域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不足、师资力量总体薄弱,专任教师中理科背景的偏少、兼任教师总体占比偏大,开展培训研修较少、职称晋升通道不畅,教学胜任能力亟待提高。科学教育投入区域差异明显,在探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还需拓宽思路、狠下功夫。


三、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打造科学教育大格局的动力源泉。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协同育人,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着力点和总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构建高质量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一是研发精品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关键载体。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课后协同配合;提升科学教材的编研出版质量,将科学教育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落到实处,增强对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基于科学教育的独特属性,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重视科学实验、改善实验条件,保障实验教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师范院校增设科学教育专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科学教师培养,落实中小学科学教师配备标准,增配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专职实验员,搭建科学教师研修培训平台,畅通科学教师职称晋升渠道,切实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施教水平。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实践,充分展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个人生活与公共事务;引导学生涵育科学精神,增强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二)突出协同育人,打造全方位科学教育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育人格局。一是提升多方协同效能。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育人主体的力量,在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保障协同、评价协同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科学教育的对接和激励机制,推动构建校内外联动开展科学教育的协调和保障机制。二是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将科学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研究观测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引导支持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长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砥砺科学品格、立志科技报国。三是加强家庭科学教育。通过组织家庭科普实践活动、倡导亲子科普阅读、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风尚等,充分发挥家庭科学教育在儿童科学启蒙、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教育学在日常、融入生活。四是强化科学研究支撑。加强基础研究,探寻科学教育教学规律;开展专题研究,破解科学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推进前瞻研究,探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成长规律,深化跨学科育人育才研究,支撑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守正创新,做好相关改革措施的衔接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处于开新局的关键阶段,各项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衔接适配。一是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合理规划、有效监管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发展路径,鼓励通过多种合理方式开设科技类非学科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理性选择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量力参加“白名单”竞赛,支持有潜质的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因素,锤炼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矢志创新的坚毅品质,为他们将来从事有组织科研筑牢思想根基。三是完善长链条育人机制。推动打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统筹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的有效模式。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年第1期第5-9页,参考文献略。转自中小学科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文章作者|王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