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董淑亮受邀来到“暑期缤纷课堂——科教在线”公益直播平台,围绕人类发明史、创新动力及科教传播新形式等话题展开分享,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关于发明与创新的深度解读。2025年江苏省中小学“暑期缤纷课堂——科教在线”系列课程公益直播活动由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这正是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通过名师空中课堂、江苏有线等平台,优质教育资源正突破地域与时空的界限,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片“云端”上眺望知识的星空。据悉,“科教在线”前四期全平台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6.7万。
在直播中,董淑亮系统梳理了人类几千年的发明脉络。他介绍,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始终围绕两条主线:一是追求效率,二是解决问题,最终目的都是让生活更美好。“从原始人利用火把照明,到如今的冷光灯、霓虹灯;从自行车、汽车到飞机、潜艇,人类所有发明都是对自身功能的延伸。”他以“灯的进化史”为例,从火把、灯油、煤油灯到电灯、冷光灯,生动展现了发明创造的系统性与渐进性,“没有前人对火的利用、对电的探索,就没有爱迪生的电灯;没有对萤火虫的观察,也难有冷光灯的诞生。”
谈及“科教在线”公益直播这一形式,董淑亮认为,相较于线下培训,线上平台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覆盖范围广,能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孩子便捷参与;二是可回放功能,便于孩子反复学习、查漏补缺;三是时间灵活,“每天15分钟的碎片化学习,既能分享发明故事,又不占用孩子过多时间,这种形式非常契合当下青少年的学习习惯。”
作为公益科普的重要一环,“科教在线”栏目为青少年搭建了便捷的知识桥梁,让科学创新的种子在更多心中生根发芽。董淑亮建议,希望“科教在线”能构建更系统的内容体系,让专家和老师们能持续输出成体系的知识,“就像‘一人一缸水’,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求知需求”。同时,他强调,现代发明已告别“单打独斗”时代,“从列文虎克磨制镜片到如今大飞机、航母的研发,从个人探索到团队协作,这一转变也需要让孩子们了解——创新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合作。”未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将继续邀请更多专家、科技教育工作者开展讲座,持续开展江苏省中小学“科教在线”系列课程。
“暑期缤纷课堂”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特别注重培养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素养,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如何让这类优质资源惠及每个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过去家长为了一节优质课四处奔波,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听特级教师讲课。”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在全省数字社会现场推进会上介绍,2023年启动的名师空中课堂直播课,已构建起覆盖全学段、贯穿全时段的公益化在线学习服务体系。
2025年暑期直播课过半,154节课程就收获了1365万收看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辅导难、选课贵”焦虑的缓解,是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逐步缩小。
在教师郭学萍的创意写作课上,充满童趣的主题让孩子们瞬间沸腾。作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她带着“穿越土豆岛”的想象游戏走进直播间,现场引导学生用文字描绘兴奋的心情。郭学萍的课堂回放已被点播超80万次,她的微信公众号“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聚集了70万教师粉丝,成为写作教学的“云端灯塔”。
科学教育的课堂同样精彩纷呈。江南大学教授蒋敏带着孩子们走进“AI魔法世界”,用Scratch编程实现智能手势识别,在趣味游戏开发中埋下人工智能的种子;东南大学副教授周华羿则化身“通信解密师”,从烽火台讲到5G,让孩子们看懂信息如何“穿越时空”……
暑期课程表上,这样的精彩轮番上演:无锡教师张建华带着学生“云游”小娄巷,在江南望族的故事里触摸文脉;连云港教师王蕾探秘山海胜景,让红色记忆与自然风光碰撞;泰州市教师李燕教孩子们用编程打造“虚拟烟花秀”,指尖跳动间绽放数字创意......从语文到科学,从红色文化到心理健康,30分钟的直播课像一个个精致的知识礼盒,等待孩子们开启。
这种“无边界”的教育正在改变更多人的学习方式。南京家长王女士说:“夏春娣老师的‘亲子暑期规划课’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看到这么多家长一起在线学习,让我感受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而在徐州,一位乡村教师在留言中写道:“郭学萍老师的写作课,不仅孩子受益,我们老师也跟着学了不少妙招。”
如今,江苏数字教育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但这并非终点。“下一步,我们要让数字教育的根系扎得更深。”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将根据省教育厅党组工作部署,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师资队伍,汇聚更多名特优教师;深化AI技术集成,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扩大平台覆盖范围,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
附:下周直播课表
编辑:程晓琳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988481e4b073aed0a2b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