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科学之路——博物馆里的科学课” 公益研学实践活动在南京成功开展

2025-09-24 16:19:01 浏览数:29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全国科普月期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江苏省天文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协会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联合主办2025年“科学之路——博物馆里的科学课”公益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组织我省近1000名学生和家长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邀请古生物、天文、气象、力学等领域专家教授,为在场的学生家长们带来多学科科普讲座,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类动手小制作。通过专业讲解、互动问答和动手实践,参与者深入了解了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更在实操中锻炼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image.png

活动现场

9月20日上午,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傅强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化石密语——凝固在石头中的生命故事》的古生物科普讲座。傅馆长以化石为钥匙,引领同学们穿越亿万年时光,生动解读了岩层中封存的生命演化传奇。讲座内容跨越时空,融历史、天文地理、文学、地质、古生物知识于一体,层层揭示化石如何作为地球史的见证者,述说生命的顽强与奇迹,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索地球往事与生命源流的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投入到恐龙骨骼模型拼装动手实践中,辨识不同部位的“骨骼”零件,参照图纸一步步合作完成拼接。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古生物研究的细致与乐趣。

 image.png

 image.png

古生物专题活动现场

9月20日下午,活动邀请南京大学张鸿副教授,开展《天文学漫谈:从认识宇宙到探索宇宙》的讲座。张教授以恐龙大灭绝为切入点,巧妙串联起多学科知识,为同学们展开一幅广阔的科学画卷。从古诗词中的天象描绘引入,逐步介绍古代计时仪器——从日晷、漏刻,一直延伸到现代高精度的原子钟;由历法的演变(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自然过渡到浩瀚的宇宙天体:太阳系八大行星、流星、恒星、星座、黄道十二宫,直至星团、星云、星系和神秘的黑洞。同时,张教授还为大家科普了各类天文观测仪器,从光学望远镜、射线望远镜,到空间望远镜以及我国的“天眼”(FAST),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如何借助科技探索无垠宇宙。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热情未减,立即投入到小型天文望远镜的动手制作环节中,在实践中点燃了对宇宙探索的浓厚兴趣。

 image.png

 image.png

天文学专场活动现场

9月21日上午的气象学专场,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馆长孙燕教授为同学们作《寻龙诀——探索龙卷风的秘密》科普讲座。孙教授以“龙卷风”这一神秘而强大的自然现象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实地观测案例和模拟动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龙卷风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背后的气象学知识。她结合国内外重大龙卷风事件,与同学们互动探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了在场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与敬畏。接着,同学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水龙卷”模拟小制作。大家利用塑料瓶、水和简易连接装置,亲手构建出可观察的涡旋模型,直观感受龙卷风形态的塑造过程,深化了对讲座中气象学原理的理解。

 image.png

 image.png

气象学专场活动现场

9月21日下午,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黄丹教授走近青少年,为在场学生带来《水的力量》力学科普讲座。黄教授以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互动,深入讲解了水流运动中蕴含的力学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水轮车”模型动手制作,通过组装叶片、调整水流,直观感受水力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过程。同学们在动手过程中,对水力原理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认知。

 image.png

 image.png

力学专场活动现场

本次“科学之路——博物馆里的科学课”公益研学实践活动,以多学科交叉、专家引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我省近千名青少年及家长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科学盛宴。通过古生物、天文、气象与力学四大领域的专题讲座以及配套的主题科技制作,同学们不仅拓宽了科学视野,激发了跨学科思维,更在亲身参与中提升了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将继续深化“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加法,依托“科学之路”系列品牌,持续开发融合学术性、趣味性与创新性的科普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科学魅力、树立科学志向、培育创新精神。

-->